永不磨灭的精神之光——中国铁建首批十大精神综述

1  /  22
2023-12-29 13:48:00 中国路面机械网
上一张
  • 2013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施工现场,看望和慰问春节期间坚守一线的中国铁建员工。当他听到中国铁建的前身是铁道兵时,总书记满含深情地说:“铁道兵是一支能干的队伍,对祖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 	总书记的赞许,跨越时空界限,既是对昔日的铁道兵、今天的中国铁建为祖国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高度赞誉,也是对这支队伍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伟大的精神血脉的充分认可。
  • 	70多年来,这支英雄的队伍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一代又一代铁道兵和中国铁建人牢记使命、薪火相传,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新中国建设以及新时代的征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 	伟大实践铸就伟大精神。70多年来,在书写传奇的奋斗中,铁道兵和中国铁建人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践行着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同时也铸就了以伟大铁道兵精神为源头的中国铁建精神,形成了彰显铁道兵和中国铁建人鲜明政治品格和独特精神魅力的铁道兵精神、登高精神等伟大精神。
  • 	一历史是精神的展开,精神是历史的升华。不断从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养分的铁道兵精神,如同一粒种子,经历了血雨腥风、艰难困苦的洗礼之后,最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展开70多年气势磅礴的画卷,从“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到筑就“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再到被誉为“铁道建设突击队”......铁道兵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源远流长。她是铁道兵和中国铁建人的红色根脉,深深熔铸着这支队伍的政治信仰,铸就了这支队伍的文化自信。她不仅是铁道兵和中国铁建人独有的标签,更成为社会广泛共享、共知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1978年7月4日,叶剑英元帅为成立30周年的铁道兵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自此,“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成为铁道兵精神的高度概括。
  • https://news-static.lmjx.net/upload/2023/1229/680w384h20231229014951768581.jpg
  • 铁道兵成立30周年叶剑英为铁道兵题词2021年9月23日,中国铁建召开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与品牌发布会,正式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确定为新时代中国铁建企业精神,将“听党指挥,人民至上;令行禁止,敢打必胜;以苦为荣,勇争一流”确定为其核心内涵。“听党指挥、人民至上”是铁道兵的政治本色。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党指向哪里,铁道兵就奔向哪里,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哪里需要哪里去,哪有困难哪安家。
  • https://news-static.lmjx.net/upload/upfs/202312/29/1080w1497hf_1703828937213192.jpg!1024x1024.jpg
  • 铁道兵战士们在通(辽)霍(林河)铁路修建中劈山筑路鞍马犹未歇,战鼓又催征。刚刚从朝鲜战场走下来的铁道兵,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转战大江南北,服务经济建设。1954年至1983年间,铁道兵走小路、修大路、穿戈壁、驻荒原,先后担负黎湛、鹰厦、成昆、嫩林、襄渝、青藏、南疆等52条铁路干支线和北京地铁等一大批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铁路和地铁建设任务,共建成铁路12590公里,占全国新建铁路的近三分之一。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中国铁建心怀国之大者,在央企中率先设立工作组,第一家进驻实体公司、承接劳务输出,喜获“雄安第一标”,投身京雄高铁建设,为国分忧、为民服务。“令行禁止,敢打必胜”是铁道兵的制胜法宝。纪律如铁、政令畅通,是铁道兵的优良传统;百折不挠、志在必得,是铁道兵的鲜明特征。为打胜每一场战斗,为完成每一项任务,为攻克每一个难关,铁道兵不畏艰险、不惧牺牲,誓把红旗插上高地。兵改工之前,共有8314名铁道兵将士为国捐躯,其中在国内铁路建设中牺牲的有6615人,是和平时期牺牲最多的一支部队。铁的信仰、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担当,造就了无坚不摧、让党和人民信赖的钢铁队伍。“以苦为荣、勇争一流”是铁道兵的鲜明品格。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铁道兵不畏难、不服输,时时争先进,处处争一流。“离别了天山千里雪,但见那东海万顷浪”,他们肩扛一顶帐篷,手牵两根钢轨,唱着《铁道兵志在四方》,不停地向着险山恶水、戈壁荒滩、高原冰川挺进,向着没有路的地方挺进,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从历史深处走来,时刻准备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铁道兵精神就像一束光,既昭示来路,又指明去路,激发着一代代铁道兵、一代代中国铁建人,不怕流血牺牲,不畏市场浪潮,用铁道兵精神铸牢企业信仰、擦亮企业品牌,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智慧迎接新的挑战,开创新的未来!二听党话,跟党走,一切为了人民,是铁道兵和中国铁建人鲜明的政治底色和矢志不渝的情怀。70多年来,从未改变。戎装在身,则肩负华夏安危;解甲转工,则心系国家建设。无论身份如何改变,他们始终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党指向哪里,他们就奔向哪里,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奋力拼搏,勇挑重担,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立了卓著功勋。智破难题,孤身攀登旧中国最高桥墩;一块木板作掩护,3天连续爆破百余次,炸平5座桥墩顶面,提前完成陇海铁路“8号桥”抢修;入朝作战,从龙津江大桥到清川江大桥,凭借半截钢轨登上17米高桥墩,用“钢轨架浮桥”法12次架设铁路浮桥,保障铁路通车,最后把33岁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朝鲜大地————他是谁?他就是“登高英雄”杨连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就是“信念坚定、勇于攀登”的登高精神!
  • https://news-static.lmjx.net/upload/upfs/202312/29/1080w1115hf_1703828937499751.jpg!1024x1024.jpg
  • 杨连第带领18名勇士搭架云梯,成功把红旗插上45米高的墩顶“勇于攀登”是因为始终怀揣着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坚定信念,才能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迸发出惊人的勇气与智慧,立下不朽的功勋。抢修清川江大桥时,部队遭遇40年不遇的洪水,不谙水性的杨连第被巨浪卷入6米多深的江中,当战友们在百米外将他救起时,不省人事的杨连第仍然紧握着那把从不离身的铁钳。战友们问他为什么不把钳子扔掉,他说:“扔了还怎么工作啊?”
  • https://news-static.lmjx.net/upload/upfs/202312/29/1080w1401hf_1703828937752802.jpg!1024x1024.jpg
  • 杨连第带领战友用钢轨就架浮桥“勇于攀登”不仅仅是一个直观的动作,更是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担当精神,是面对困局主动迎难而上的智慧和首创精神,是为达目的不计个人得失的决心和顽强毅力。这些品质伴随着杨连第的一生,也深深烙印在了铁道兵和历代中国铁建人的骨髓里。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70多年来,“登高精神”的火种撒遍大江南北,无数“杨连第”式的英雄模范前赴后继、筚路蓝缕,以生动的实践不断充实和丰富着“登高精神”的内涵,使“登高精神”代代相传、永葆生机,引领铁道兵和中国铁建历经多次重大变革而屹立不倒,成为指引中国铁建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价值灯塔。三源于铁路,长于铁路,心系铁路,生生不息。中国铁建人的精神,与一条条纵横在祖国大地上的铁路一般,延伸在中国铁建人精神文化世界的“地图”里。犹记当年鏖战急。1952年11月,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铁四院前身)工程师方世錞等人,靠着老乡们的自行车,在八桂大地上开启了黎湛铁路的勘察设计工作。当时的铁路沿线,仍有残余的土匪。设计人员冒着遭遇土匪的风险沿线开展勘察,啃馒头、睡牛棚,走小路、修大路,仅用6个月完成全线初步设计。
  • https://news-static.lmjx.net/upload/upfs/202312/29/1080w739hf_1703828938012896.png!1024x1024.jpg
  • 黎湛铁路桥梁铺架施工“关键是快,要用抢修的精神、战斗的姿态迅速抢通!”1954年8月,党中央一声号令,抗美援朝载誉归国、战尘未洗的铁道兵部队以临战的姿态担负起黎湛铁路的抢建任务。听党指挥、闻令而动,服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司令员王震毅然立下“黎湛铁路最多两年就可以完成”的军令状。一腔热血洒枕木、一身傲骨锻钢轨,铁道兵以上率下,分秒必争。铁道兵司令部从北京移驻广西贵县施工现场,王震亲临前线指挥。现场就是战场,铁道兵战士始终保持战斗姿态,夜以继日、分秒必争,一个月无法洗澡、拿大洋钉当筷子、吃着饭睡着了的现象司空见惯;军民协作,众志成城,广西、广东十万余民工投入大会战,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1955年7月1日,黎湛铁路正式通车,创造了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靠前指挥、现场即战场”的黎湛铁路精神与这一奇迹一起,镌刻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熠熠生辉。
  • https://news-static.lmjx.net/upload/upfs/202312/29/1080w569hf_1703828938337577.jpg!1024x1024.jpg
  • 1955年5月19日,黎湛铁路提前6个月全线铺通,7月1日正式通车,创造了中国铁路建筑史奇迹一切伟大的奇迹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成昆铁路的建设亦是如此。华罗庚在成昆铁路建设工地调研的日子里,耳闻目睹了许多铁路建设者们的英雄事迹。他诗情勃发,写下一首《西江月》:今日梅花怒放,明朝杜鹃满山。铁道兵巧手绘蓝图,彩虹铺上云天。不畏艰难险阻,何惧水深石顽。十万大山已凿穿,凯歌直冲霄汉。以诗为证,名垂千古。1964年8月,党中央发出“成昆铁路要快修”的号召。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铁道兵第一、五、七、八、十师及独立机械团、独立汽车团扩编至18万人,向大西南集结,成为成昆铁路建设的主力军。成昆铁路修建里程1083公里,其中铁道兵部队承建667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1970年7月1日,被联合国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 https://news-static.lmjx.net/upload/upfs/202312/29/640w442hf_1703828938484151.jpg!1024x1024.jpg
  •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正式通车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考验中,铸就了“忠心报国,迎难而上,自立自强,无私奉献”的成昆铁路精神。“迎难而上”,是铁道兵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的英勇气概,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精神的充分体现。
  • https://news-static.lmjx.net/upload/upfs/202312/29/1080w1080hf_1703828938698476.jpg!1024x1024.jpg
  • 1958年,被联合国誉为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开工建设党中央一声号令,铁道兵不讲条件、快速集结,把工地当战场,争分夺秒,毫不退缩。面对“地质博物馆”,他们迎难而上,全力攻坚,开创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无私奉献”,是铁道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等条件下,最为突出、最为高贵的精神品质。据不完全统计,1964年到1970年间,有2100多名铁道兵牺牲在成昆铁路线上。18万铁道兵,以“一公里一忠魂”的无畏付出,书写着荡气回肠的时代史诗,沿线22座烈士陵园,永远缅怀为了祖国建设献出生命的赤胆忠魂......四走出国门的中国铁建人,“铁”的责任和担当也从未褪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供高达9.88亿人民币的无息贷款援建坦赞铁路。铁道兵和其他队伍5.6万余人次奔赴非洲,以坚定的信念、非凡的毅力,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提前建成工程质量一流的坦赞铁路,打消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坦赞铁路要建十几年”的空谈阔论。
  • https://news-static.lmjx.net/upload/upfs/202312/29/1080w986hf_1703828938936612.jpg!1024x1024.jpg
下一张